2014北师大版八年级下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2课时)课件+教学设计+拓展资源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通过对前面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如何证明一个命题已经积累一些经验并掌握了必要的方法。但是要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对学生来说还是较抽象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对此不要操之过急,应逐步引导 学生理解.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 性质和判定定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为:
1.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
2.经历猜想、探索,能够作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3.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能够证明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相关的结论.
②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
难点:证明三线共点。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例题解析;第三环节:引申拓展;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时小结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1: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尺规作图作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
活动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动手体会三类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的正确性。
活动过程:
教师提问:“[利用尺规作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当作完此题时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等都是学生可以发现的直观性质。
下面请同学们剪一个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找出每条边的垂直平分线,观察这三条垂直平分线,你是否发现同样的结论?与同伴交流.
教师质疑:“这只是用我们的眼睛观察到的,看到的一定是真的吗?我们还需运用公理和已学过的定理进行推理证明,这样的发现才更有意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探索和线段垂直平分线有关的结论.
上述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多画几种特殊的三角形让学生亲自体验和观察结论的正确性。
2:例题解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寻找证明方法。
我们要从理论上证明这个结论,也就是证明“三线共点”,但这是我们没有遇到过的.不妨我们再来看一下演示过程,或许你能从中受 到启示.
通过演示和启发,引导学生认同:“两直线必交于一点,那么要想证明‘“三线共点’,只要证第三条直线过这个交点或者说这个点在第三条直线上即可.”
虽然我们已找到证明“三线共点”的突破口,询问学生如何知道这个交点在第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上呢?
师生共析,完成证明
(2)讨论结束后,学生书写证明过程。教师点评,注意几何符号语言的规范性。
已知:在△ABC中,设AB、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P,连接AP,BP,CP.
求证:P点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同理PB=PC.
∴PA=PC.
∴P点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AB、BC、A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
进一步设问:“从证明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交点P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多媒体演示我们得出的结论:
定理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引申拓展
(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几个?所作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如果能,能作几个?所作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3)已知等腰三 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能作几个?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尝试作出草图,验证自己的结论。
由学生思考可得:(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能作出三角形,并且能作出无数多个,如下图:
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a和这边上的高h
求作:△ABC,使BC=a,BC边上的高为h